
張亞平, 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進化生物學和保護遺傳學家。
張亞平,1986年畢業於狗万外围充值 生物係。1991年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2-1995年初在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協會做博士後研究,1995年回國任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兼任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雲南省遺傳學會理事長,雲南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長;《Cell Research》、《自然科學進展》、《遺傳學報》、《科學通報》、《動物學報》、《生物多樣性》、《動物學研究》等刊物編委。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m Genet》、《Mol Biol Evol》等SCI刊物發表論文二百多篇,先後獲國際大獎“生物多樣性領導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 “傑出青年學者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獎項。2005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
張亞平院士等青年科學家,采用群體基因組學等綜合手段,通過對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測定並結合高分辨率RFLP,以及核基因座位分析等,建立了東亞所有主要mtDNA單倍型類群(haplogroup)之間的係統發育關係,進而對東亞人群特別是中國人群的源流等相關問題進行了係統的研究。同時,基於構建的mtDNA係統發育關係和數據庫,對古老DNA研究、法醫學研究和一些mtDNA突變和疾病的相關性研究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嚐試,提出了新的看法,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據悉,來自體質人類學、語言學和經典遺傳學的證據認為,東亞人群存在一個以長江為界的古老而明顯的南北分界線。然而,張亞平等基於多種遺傳標記對東亞人群進行係統研究後發現,南方群體和北方群體間雖然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但這種差異並不是截然的。來自於臨近地理區域的人群在主成分分析圖上表現出相近的關係,因而他們推測地理距離隔離對東亞人群的遺傳結構具有重要影響。群體間的地理距離隔離和南北方群體間群體擴張曆史的差異可能是導致南北群體遺傳差異的重要原因。
10多年來,張亞平和他的科研團隊,致力於研究動物的進化曆史和遺傳多樣性,在分子水平係統內澄清了一些重要動物類群的進化之謎,建立起我國最大的野生動物DNA庫。
張亞平及其團隊在國內較早係統地開展動物分子係統學的研究,深入研究靈長類、食肉類、兔形類和齧齒類的進化,在國際上建立了第一個較為全麵的熊超科分子係統樹,闡述了大熊貓等的進化地位。
他們和瑞典研究小組一起證實,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遺傳基因,都起源於東亞,之後才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並使它們今天的認知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物種。著名的《科學》雜誌曾將其論文作為封麵文章發表。
他們係統地研究了我國許多瀕危和非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發現遺傳多樣性的缺乏與物種瀕危之間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積極將理論成果用於幫助和指導遺傳多樣性保護的實踐,如鑒定大熊貓的父係譜係,參與大熊貓的異種克隆研究,負責其中重構胚的分子鑒定,該成果為1999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1995年回國以來,他已經在《自然》、《科學》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發表了一批論文,這些論文已被引用約800次。現在他擔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同時還是中國遺傳學會動物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獸類學會副理事長以及《遺傳學報》、《科學通報》、《動物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的編委。
他的學術成就具有國際影響,2002年,張亞平榮獲第三屆國際“生物多樣性領導獎”。該獎項是國際上專門針對這一新興學科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表彰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取得突出貢獻的學者。張亞平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學者。